《Why Is Sex Fun?》是一本很有趣而且長知識的書,名字有點標題黨,實際內容是關於人的生殖體系的進化。書中提出了幾大重要問題,在此書出版時,97年,這些問題都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作者很誠實的告訴大家,他所做的是提出問題,列舉一些解釋問題的理論,然後根據動物和人類學裡的證據來比較這些理論的高下
新智我。
第一個問題,男人為何不哺乳?
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立是因為男人完全有哺乳的潛力,他們的設備簡陋了點,但是是齊全的。公牛和公山羊都可以下奶,經過大饑荒的男人,比如二戰中日本戰俘營出來的戰俘很多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胸部發育,個別人有自動產奶的記錄,這是因為飢荒時腺體和肝同時遭受損傷,前者產荷爾蒙後者消解之,而飢荒之後前者比後者恢復快。男人下的奶從質量上說,比如蛋白質乳糖電解質,也不比女性的次。
這就要從兩性之間漫長的戰爭開始說起
歐洲旅行團。在大家都還在搞體外受精的年代,父母雙方都明確知道誰是他們的後代,如果這些小孩不用人操心能自己長大,父母都會立刻扭頭去尋新歡,好下第二撥崽。但是如果小孩需要一人照顧,這就得看誰跑的快了,如果一方能立即解脫去尋新歡,並且保證另一方會留下照顧小孩,那他就贏了。從基因延續的角度說,兩性是合作的關係,也是競爭的關係,看誰能利用誰。
自從有了體內受精,而且從下蛋進化到產仔,男的似乎是贏了,射精完畢可以立即走人,女方大著肚子能跑到哪兒去?壞消息是,不能眼見為實,從此不再確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種。
哺乳動物裡雄心參與育兒的很少,因雌性在這方面投資過大
康泰旅行團,反正被套牢了,乾脆全包下來。人類嬰兒成長很慢需雙親照顧,原始社會裡單親的孩子很難存活,當爹的可以偷情但不能跑太遠。既然雙方參與最好有個分工。男的由於總不能百分百確定孩子是自己的,而且機會成本很大,有給娃餵奶的功夫不如外出再多傳點基因,投入總會少些,加上進化慣性,不大可能很快掉頭髮展出哺乳功能。
第二個問題更有意思:女人為何不知道自己的排卵期?
當然用上體溫計掰著手指頭能大概算出排卵期和安全期,但這在大多數動物看來太可笑了,自己什麼時候排卵,這麼大的事兒自己不知道,結果搞的不排卵時還做愛,耽誤多少功夫
黃金價格一錢多少錢2014!
解釋這問題的理論眾多,主要出發點是,不確知排卵期使得男的在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這方面信心進一步下跌,這很可能促成了一夫一妻及一夫多妻制。知道排卵期,只要在排卵這幾天守著她就行了,現在不知道了,只得常常守著,離家太久不知哪個壞人上門,萬一趕上老婆正排卵,這就功虧一簣了。通過這招把男人栓在身邊多少增加點女人和孩子的存活率。
還有一個理論是不確知排卵期降低殺嬰率。在大型哺乳動物和類人猿中殺嬰率較高,新的雄性掌門第一步是把舊首領的未成年孩子殺掉,這樣孩子的母親可以盡快結束哺乳期恢復生育功能,但這顯然對母親的基因傳遞很不利,生育哺乳是很耗筋骨的。進化出的對策就是群交,以及排卵期特徵越來越模糊,這兩樣的後果是任何一個孩子可能是任何雄性的後代,要殺就下不去手了。
這兩種理論看來互相矛盾,對猴子和類人猿的數據分析表明,兩種理論很可能都在進化過程中起到了作用,有可能是理論二在先理論一在後,從外部特徵的模糊進化至雌性動物自己也不再能感知這一信號。
第三個問題,男人有什麼用處?
當然保家衛國少不了男的,但傳統的理論認為原始社會中男的狩獵女的採集,男的負責蛋白質女的負責碳水化合物,這個觀點是不能完全立住腳的。根據人類學家在非洲、南美、大洋洲的田野調查,男人打獵的收穫很不穩定,平均下來完全比不上女人採集的收穫大,更糟的是,他們打回來的這點獵物也只有很少的部分會帶回家,多數會分給外人,Diamond自己在新幾內亞觀察到的情況是,林子裡打到的獵物都是就地與同伴分吃,不往家拿的。那麼男的為什麼要打獵?當然第一,分吃也都是自己部落的人,也就是自己的親屬,這還是在保護自己的基因。另一個,偷情是一個重要的基因延續策略,而且是成本最小的策略,至今仍然如此,但在原始部落尤甚,而偷情的成功率取決於男人的社會地位,這個社會地位主要從打獵的技能和與人共享果實的慷慨中來。但回到這個問題,男人對家庭的作用,至少在古時候,確實比較有限。
第四個問題,女人為什麼要有更年期?
所有動物確知的只有一種鯨魚有更年期,所有人類的近親都沒有這麼清晰的一個界限,母猩猩到老了像老男人一樣生育能力下降但仍然是有可能孕育後代的。這裡面提到兩個結論很有意思。第一點,人類學家在不同原始部落測量的結果是,絕經後的中年婦女往往生產力超過任何其他人群。男的不必說了,本來幹的就不是什麼實惠的事。女性裡未絕經的要忙著生育哺乳,更年輕的又沒有經驗,如果沒有更年期一說,整個家庭和部落的生產力都要下降。第二點,在沒有文字的社會老年人的知識和經驗對整個部落的存活率很重要,特別在遇到大災荒的時候,而生育會大大降低中老年婦女的壽命。
第五個問題,基於身體特徵的性吸引力是怎麼回事。
這裡面最有意思的是關於男性性器官的討論,眾所周知他們比猩猩和狒狒的都要大上好幾倍,但他們的性能力卻未必比公猩猩更高明。關於這個超常體積當然有很多解釋了,其中一家認為這是一種負面證明,好像公孔雀長那麼長的尾巴,飛起來是很受拖累的,但他們還要拼命長的更長,以此宣告,瞧我長這麼大個累贅還這麼聰明能幹,跟我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男性最初的邏輯與之類似。
總之這本小書讀來收穫很大,作者作為一名鳥類學家在新幾內亞有過斷續幾十年的調研經驗,書中列舉大量鳥類行為的例子,十分有趣,還有許多作者在新幾內亞部落中觀察到的實例在分析中作為有力佐證,這不是一本純粹摘錄別人研究成果的科普書,它含有很多作者本人的洞見。作者的一個基本觀點是,進化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它往往是迂迴反复的,它是一個有巨大慣性的過程,因此它的成果有時不是最高效的,它也不是一個一開始就有清晰目的的過程,它往往被一個目的牽引到中途又轉換了另一個目的,因此解釋一個進化過程的理論很難是單一的、清晰的、明了的,完善這樣的理論往往要考慮到很多複雜的因素。
PR